一个好皇帝,一个仁慈善良的好人,为什么成了历史上的失败者?
(紫禁城)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京师张灯结彩,紫禁城人头攒动。这一天,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乾隆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颙琰,也就是嘉庆皇帝。其实,乾隆皇帝早在初一日这一天的凌晨两点多钟,就已经醒了。今日对他来说如此特殊,他心情凝重,所以醒来的很早。随侍的太监为老皇帝换好衣服之后,皇帝就那么安安静静的垂坐在御榻之上,等待着几个小时之后的日出。由于起的这么早,皇帝难免有些疲惫。当然,这疲倦不是夜半的风忽来一阵,老实说,乾隆早在很多年前,就感觉到了深深的疲惫。作为封建帝制时代,君主集权专制集大成者,乾隆皇帝的一生匆忙而充实,他实在是有点累了。收买人心,革除困局,戡乱边地,立威西南,缔造全盛...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无论他真的做到了十全还是在吹嘘,他都应该知道,人若十全,一生必然精疲力尽。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帝国的变化,乾隆也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老年人。繁杂的政务让他目不暇接,永远处理不完的折子则时常会让乾隆在午夜发出声声叹息。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这一年的乾隆,已经执政六十年整。老皇帝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圣祖康熙执政六十一年,而自己功绩不抵圣祖,所以居帝位不敢过六十。这当然只是一个美好的说辞,老谋深算的乾隆之所以会施行禅位,原因无非一点,那就是他要阻止因为权力交接而产生的帝国动荡发生。(十全老人之宝)专制制度就是这样,人们无法预料到老皇帝会在何时,会在哪一天死去,所以权力交接总是突然的。在这样的突然之中,会不会有兵变发生?会不会叛乱谋逆?自己生前立下的储君又是否会被别人扳倒?所以,乾隆要在自己尚在人世之时,亲眼缔造,亲眼见证一场平稳的,完全在自己计划之内的权力交接。嘉庆,成了帝国的新君,乾隆,成了太上皇。但,这位太上皇的境遇和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太上皇却大不相同。李世民制造了玄武门之变,不仅杀掉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更瓦解了李渊的统治集团,致使这位老兄被迫成为了凄凉无势的太上皇,永居北宫,黯然离世。宋孝宗赵昚把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惇,结果光宗赵惇常年冷落这位太上皇,有时候长达一年都不过来请一次安。一般来说,有得皇帝坐,那就当然要做皇帝,而做了太上皇,退居二线,放弃权力,基本上都是被自己那些急功近利的子孙强迫的。权力面前,什么友情,爱情,亲情统统靠边,因为所有的感情,都是为权力服务的工具。然而,新君嘉庆的登基,却并不意味着乾隆时代的落幕。正月初一的归政大典盛况空前,在鸿胪寺官员的仪仗中,乾隆郑重的把玉玺交到了嘉庆的手里,但拿过接力棒的嘉庆心情仍然很沉重。他知道,他的父亲绝对不会就这么轻易的走下历史舞台。果然,归政后的乾隆没有离开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居住的养心殿,而是照常在里边办公休息,这导致堂堂大清皇帝嘉庆只能和母后住在毓庆宫。(养心殿)对外,百姓和百官都使用嘉庆年号,而在紫禁城内行走,仍然使用乾隆年号纪年。大臣们的折子一封一封都往养心殿里送,朝政要务的第一处理人也永远是乾隆,而嘉庆只有干瞪眼的份。嘉庆每天都要到养心殿中去请安,接受乾隆老同志的思想教育,而且绝对不能有不同意见,不能提出个人的想法,而只能跪地恭听圣喻,一边听一边狂刷666。乾隆时常对大臣说“初登大宝,用人行政,尚当时加训诲”,意思是我儿子嘉庆刚刚成为皇帝,他对工作还不熟悉,用人做事还很青涩,所以我必须帮助他。如果说这种对父亲乾隆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所体现出的尊重对嘉庆来说还可以忍受的话,那么让这位三十五岁登基,已经并不能算特别年轻的皇帝真正觉得难捱的,就是他基本上不能有任何的作为。他不能独自,独立的处理政务,因为这样会伤害父亲乾隆的自尊心,会让乾隆认为自己已经无法控制儿子,他也不能和朝臣们往来,不能培养属于自己的人事班底,因为一旦这样,老皇帝就会认为新皇帝是在结党,是在对抗自己。就这样,在乾隆的猜忌和怀疑中,嘉庆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度过了三年的时光,三年过后,太上皇乾隆死了。或者说,乾隆终于死了,这回终于轮到嘉庆当家做主了。乾隆的死使得原本处于传统新年的中国马上陷入到了全国性的哀悼活动中,群臣沮丧,百官嚎哭,民间更是白旗遍挂,不过大家都看的出来,无论是子与民,都很少有人会因为老皇帝的去世而悲痛欲绝。(乾隆晚年 画像)一个年近九十才去世的老人,别说是在过去,就算是在当代也算高寿,这已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人们真正在乎的,是这个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新皇帝嘉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初学历史时,对嘉庆皇帝的第一印象,是勤劳。这位皇帝勤劳到了什么程度?——皇帝直到驾崩前的最后一晚,还在熬夜肝工作。二十多年的统治生涯中,嘉庆一直勤勤恳恳,宵衣旰食的工作。他搞过反贪,清算了父亲留给他的巨贪,绰号钱袋子的和珅,然而他的反贪工作只限于前期的和珅,后期的漕运总督富纲,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以及巡漕御史英纶等几个人,并未把这几个人的贪污腐败当成一种制度性的问题去解决。皇帝反贪的力度不彻底,结果就导致了“一个和珅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和珅站起来”的严重局面,由乾隆晚期就存在的贪腐之癌变成了嘉庆时期的沦浃肌髓,已经再没有挽回的可能。皇帝镇压起义,然而他镇压起义的方式粗暴蛮横,不讲道理,又不懂得收拢民心,示以怀柔,更没有考虑到起义背后的动因,所以处理完一个白莲教,还有川楚教乱,教乱未止,又有东南匪患,匪患不绝,更有天理教起义,差点就把紫禁城一窝端了。新皇帝并不是那种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的性格,他当然知道自己这么多来年一直是费力不讨好,无论做什么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正是因为如此,嘉庆才会十分不解,自己明明已经这么认真,自己明明已经这么努力,自己已经想尽了所有的法子,为什么还是不能彻底医治大清王朝的恶整顽疾?其实,站在后人的视角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嘉庆总是费力不讨好。因为,嘉庆的勤奋,是建立在前辈们的成果上的。事实上,嘉庆是一个很少会独立思考的人,他这个人的性格十分崇古,对于老祖宗们留下的东西,更是推崇备至。(嘉庆皇帝 画像)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他立刻就去翻康雍乾三代君王留下的宝书,看一看老前辈们是如何解决的,然后依样画瓢,深度cos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办法来。治贪如是,镇压起义如此,治国同样也是如此。他的确是勤劳,但他的勤劳已经成了一种不思考,不动脑,也不创新的惯性,说白了,这是一种懒惰的勤劳。而就是在这样的勤劳之下,清王朝的下坡路越走越远,嘉庆本人也在无限的迷茫和困惑中一天一天的老去。然而,我们能因为嘉庆政绩上的一塌糊涂,就完全否定这位皇帝吗?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嘉庆结束了贯穿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把这种封建时代统治者以断章取义为手段迫害知识分子的行径叫停,皇帝还很关心百姓,他御极之后,除了驾崩当年,每年都普免天下钱粮,蠲免税收,皇帝六十大寿时,更是十分阔气,一笔勾销了百姓两千一百多万两白银的赋税和四百多万石米的粮收。皇帝注意治河,忧心河患,长江泛滥时,尽管朝廷已经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花了两亿军费,但皇帝还是为了安置灾民拨款四千万两。皇帝还积极整顿自由散漫的八旗子弟,推广土豆和玉米的种植,鼓励捕鱼和狩猎,用以解决人口过盛,食不果腹的问题。而对从雍正一朝就开始不断向中国输入的鸦片,嘉庆在位时更是不断强调禁烟,对抑制鸦片泛滥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可就是这样一位以仁爱,慈善,庙号仁宗的大清帝王,却以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的形象,被书写进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一个拼命想要摆脱平庸的帝王,最终,还是和平庸交织,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